2017年上半年,钦州保税港区口岸进口金属矿产品(锰矿、铬矿、锌矿等)尤其是4月1日北部湾集装箱归集钦州保税港区后爆发性增长。共计217批次、48.93万吨、10994.9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81.8%、240.0%、162.8%。其中铬矿批次、重量、金额分别增长722.2%、261.7%、867.6%,锰矿分别增长224.1%、387.5%、745.1%。
共检出不合格产品128批次,19.21万吨,涉及金额4158.6万美元,批次不合格率59.5%,涉及金额4158.6万美元。为国内进口商挽回经济损失约420万美元。进口矿产品不合格原因包括:品质不合格与重量不合格,其中品质不合格主要以杂质超标、计价元素低于合同要求。重量不合格主要是指短重超过千分之十。分析其中不合格情况,产生的原因主要主要是国外供货商故意短装,实施贸易欺诈,利用合同或者短少0.5%量免责条款故意短装;利用商品理化指标、检验环节开展欺诈;承运人故意欺诈等。
钦州保税港区检验检疫局早在北部湾集装箱归集钦州保税港区提出之时,就预料到集装箱货物的爆发性增长。为此,该局作出部署抓好进口矿产品检验监管工作。
一是狠抓制度建设,规范业务管理,严保质量关。按照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要求,严格规范数重量检验鉴定程序和现场操作流程,狠抓不合格检出率,确保检验鉴定结果准确公正,及时为国内收货企业出具证书,帮助索赔,维护合法权益。
二是强化风险管理,注重预警工作,有效防范风险。严格执行《进出口工业品风险预警及快速反应管理规定》要求,开展“口岸天平行动”,今年上半年成功为企业索赔2起。
三是务实业务基础,坚持持证上岗,加强业务交流合作。该局强化岗位资格制度,加强新业务、新规范的培训,检验鉴定工作人员都通过了质检总局举办的数重量鉴定上岗资格培训与考试,获得岗位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