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葡萄酒由于“时尚”、“健康”、“味道丰富”的特点而获得人们的关注, 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饮用葡萄酒并渴望了解葡萄酒,但由于信息的残缺、商业宣传的需要以及文化语言差异等原因,对于葡萄酒的认识,存在一些主动或被动造就的错误。

【1】红酒 ≠ 葡萄酒 :在日常生活中,当谈论到葡萄酒时,人们更多地使用“红酒”替代“葡萄酒”,这其实是不准确的。假如按照颜色对葡萄酒进行分类,葡萄酒可以被分为“红葡萄酒”、“白葡萄酒”和“桃红葡萄酒”。在国内,造成“红酒”替代“葡萄酒”的主要原因是:首先是国人钟情于红色,红色往往与喜庆、好运相关联;其次从商业的角度来说,红葡萄酒具有更大的炒作空间,商家的过度炒作,使中国目前市场中红葡萄酒占据将近九成的市场份额。当谈论葡萄酒的时候,一定不要忘了“红酒”不能等同于“葡萄酒”。为了对得起自己,更应当关注“白葡萄酒”和“桃红葡萄酒”,因为它们更适合中国人的口味。
【2】“干”葡萄酒的内涵 :“干红”、“干白”也是人们谈论葡萄酒中使用频度比较高的术语,对于初次接触葡萄酒的人很难理解其内涵。所谓“干”型的葡萄酒是指“每升含糖量不大于 4克” 的葡萄酒,这种葡萄酒在品尝的时候,明显地不具有甜味。“干”葡萄酒的称谓,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例证:证明葡萄酒是舶来的产品。“干”葡萄酒是译自英语的“Dry Wine”,“Dry”本意就有“不甜”的意思,假如将“Dry Wine”译作“不甜葡萄酒”,想必就容易理解了。当然,我们仍需称“Dry Wine”为“干葡萄酒”,因为除了“干葡萄酒”已获得法律地位,从业者也都已经习以为常了。
【3】葡萄酒的年份越老越好 :在宣传葡萄酒文化的时候,经常有这样的画面:“昏暗的灯光下,布满蛛网的酒窖内,取出一瓶老年份的葡萄酒,如获至宝……”,撩拨的所有消费者对陈年老酒充满了神往,也使得“老酒”在市场中获得了更多的追捧。其实,葡萄酒并不都是越老越好,从量上来说,大部分的葡萄酒不具有多年陈放的潜质,超过八成的葡萄酒都是适合在生产后几年内快速饮用,这样的葡萄酒存放十几年之后,可能仅有文物价值了,将新酒标注成为老酒是另外一回事。
【4】饮用葡萄酒有助于身体健康 :“饮用葡萄酒有助于身体健康”的观点已经深入人心,在崇尚“食疗同源”的中国饮食文化影响下,有时候葡萄酒被视为“保健品”,尤其是已经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士,更是推崇有加。不可否认能够找到许多医学的证据,支持这一观点,并能进行科学的解释。但是,作为消费者或许不应忘记:葡萄酒是一种酒精饮料,酒精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具有两面性。因此,“饮用葡萄酒有助于身体健康”,是以“适宜的饮用量”为前提的。
【5】葡萄酒的味道 ≠ 酸 + 涩 :在多次品尝葡萄酒时,有人疑惑地问:“你的酒不酸啊?”或者“酒不够涩啊?”。在市场中,有人在误导消费者,把自己手中“酸、涩”的葡萄酒宣传成为“葡萄酒的特点”。采用成熟完好的葡萄、合理的酿造工艺获得的葡萄酒应当是协调而平衡的,“过酸、过涩、过甜”都不是干型葡萄酒的基本特点。
【6】甜葡萄酒 ≠ 带甜味的葡萄酒 :甜葡萄酒是指含糖量大于50克每升的葡萄酒,而且这部分糖必须是来自葡萄果实——也就是说在生产中通过葡萄晚采收、结冰、灰霉菌侵染或者向正在发酵的醪液中添加葡萄酒白兰地终止发酵等等的方法,使葡萄酒中残留大于50克每升的含糖量。中国人喜食甜食,甜型的葡萄酒在中国具有广阔的市场,但是,在中国葡萄酒市场中,许多甜葡萄酒是通过添加外源糖份获得的甜味。真正的甜葡萄酒对于酿酒工艺和葡萄的质量有相当高的要求,能够使葡萄酒中含有足够的有机酸,甜而不腻。因为“甜葡萄酒”的生产要比干型葡萄酒难度更大,所以其价格自然也就不菲。
【7】挂杯 ≠ 好酒 :“挂杯”现象只表明葡萄酒中酒精、糖分和甘油含量比较高,并非好酒的绝对标准。比如那年的气候比较炎热,导致葡萄的糖分过高、葡萄酒的酒精含量过高,自然也会出现密集的“酒腿”。而与此同时,炎热的气候往往也会导致葡萄的酸度不足,这样的葡萄酒就会缺乏坚实的结构。
【8】酒瓶内出现沉淀 ≠ 葡萄酒变质 :葡萄酒经过存放之后,瓶内往往会出现一些沉淀,消费者以此可能会怀疑酒的质量有变。葡萄酒是采用100%的新鲜葡萄酿制而成,葡萄中天然含有的色素、 酒石酸盐等经历时间之后可能出现沉淀析出,这种变化是正常的,不必为之担忧。相反,假如瓶内出现絮状、或者丝状沉淀物就要当心了。通过颜色变化鉴别葡萄酒的真伪不总是正确的。